写武侠的金庸,写科幻的倪匡,写流行歌曲的黄沾与写美食的蔡澜,并称香江四大才子,四人皆妙笔生花,文采非凡,他们是香港文化的时代缩影,流传至今,更被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。
1、金庸:15岁写出“小升初”参考书。
代表作品:《射雕英雄传》《神雕侠侣》《倚天屠龙记》《天龙八部》《笑傲江湖》《鹿鼎记》《雪山飞狐》等。
金庸,原名查良镛,武侠小说作家、新闻学家、企业家、政治评论家、社会活动家。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的金庸在四人中年龄最长。
每一个传奇人物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,金庸也不例外。1939年,15岁的金庸就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《给投考初中者》,这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。
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。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《东南日报》做记者,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,进入《大公报》,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。不久《大公报》香港版复刊,金庸南下到香港。
1950年,《大公报》所属《新晚报》创刊,金庸调任副刊编辑,主持《下午茶座》栏目,也做翻译、记者工作,与梁羽生(原名陈文统)同张办公桌办公,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(笔名姚馥兰和林欢)。
1955年开始写《书剑恩仇录》,在《大公报》与梁羽生、陈凡(百剑堂主)开设《三剑楼随笔》栏目,成为专栏作家。
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,专职为编剧,写过《绝代佳人》、《兰花花》、《不要离开我》、《三恋》、《小鸽子姑娘》、《午夜琴声》等剧本,合导过《有女怀春》、《王老虎抢亲》(所用笔名为林欢)。
建国不久,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,但由于种种原因失望地回到香港,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。
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,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《明报》,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,期间又创办《明报月刊》、《明报周刊》、新加坡《新明日报》及马来西亚《新明日报》等。
金庸任董事长期间,《明报》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。不过,金庸为大多数读者所熟知,仍然是他的武侠小说。
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,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4部,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,说起金庸的武侠作品,每个武侠迷都能脱口而出。
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,传说《天龙八部》中慕容复的原型便是徐志摩,可见金庸对其表哥的印象不佳。
现状:封笔多年喜欢清静。
金庸1972年宣布封笔,开始修订工作。近年来常居香港与英国。据了解,人到晚年的金庸不喜欢被打扰。如今,金庸已少有文章出现,但其“财运”却一直保持,除了以往作品的版税、影视改编权的收益外,金庸还在房产上有投资。
2、倪匡:每小时可写八千字。
代表作品:卫斯理系列小说。
倪匡(原名倪聪),字亦明,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,祖籍浙江宁波,著名小说家。1957年到香港,做过工人、校对、编辑,自学成才,成为专业作家。
他写作面十分广阔,众体皆备,小说则包括侦探、科幻、神怪、武侠、言情各种。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,每小时可写八千字,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。
武侠小说以《六指琴魔》为代表,想象奇特,也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写《天龙八部》连载,《天龙八部》中阿紫眼睛瞎了就是他的手笔。
倪匡生平有两件事引以为傲:屡替张彻写剧本,曾代金庸写小说。他行动迅捷,三天即可出炉一个剧本。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,倪匡投身邵氏,主事编剧,为邵氏撰写了二百多个剧本,其中多为张彻而作。
现状:写作配额用完。
倪匡如今也已经封笔,他封笔的理由极其简单,“我写作的配额用完了”。早年的倪匡一天写数万字不在话下,他表示,自己写东西像有人上身,坐下来就有东西写,而四五年前,他发现写作已经很困难了,朋友请他写个五六百字的序言,他也要花两三天,因此索性封笔。
3、黄霑:一生谱写二千首歌曲。
代表作品:《上海滩》《沧海一声笑》《我的中国心》
黄霑,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广州,原名黄湛森,词曲家、作家、主持人、演员、导演。
黄霑从小便钟情音乐,16岁时拜著名口琴家梁日昭为师。读书期间是学校口琴队成员。小时候读书时,黄霑和后来的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打过架。
他和李小龙同为喇沙书院学生,那年,李小龙“欺凌”黄霑的兄弟,他便强出头要求决战,决战场地定在巴富街沙桥,双方打斗维持了不到十分钟,以黄霑伤痕累累而告终。而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。这也成为黄霑后来经常挂在嘴边的威风史之一。
黄霑1963年毕业于港大中文系,1965年投身广告创作及填词,“人头马一开,好事自然来”这句广告词就出自他的手笔。上世纪70年代末,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。
《家变》、《狂潮》《强人》《大亨》《抉择》《风云》《射雕英雄传》《上海滩》等等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都是黄霑的佳作。那个时期,可以不夸张地说,香港的每个角落都有人唱他填词的歌。
他与老拍档顾嘉辉因此得名“辉煌”。走上填词生涯的高峰后,他渐渐开始为电影作词作曲,伴随着香港电影《英雄本色》《倩女幽魂》《青蛇》《黄飞鸿》等陆续走红,黄霑的词曲也传遍了华语地区。
黄的词曲多为武侠奇幻电影所作,如《沧海一声笑》。在电影音乐方面,黄霑与徐克合作最多。徐克的早期电影《蝶变》、《新蜀山剑侠》、《刀马旦》,到《黄飞鸿》系列、《青蛇》、《梁祝》,乃至监制的《倩女幽魂》系列,均少不了黄霑的身影。
2003年,62岁的他还在香港大学修得文化研究的博士学位,而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香港流行音乐,因为无人敢审而直接过关。
现状:笑别舞台只留传说。
黄霑计划2005年退出舞台,但不是封笔。那期间,他已经觉得自己创作冲动退化严重。2004年11月24日,因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在香港沙田仁安医院去世,享年63岁。
至今,他仍然是香港歌坛公认的“词坛教父”。他一生共谱写了二千多首歌曲,凭一己之力,带动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。
4、蔡澜:喝酒聊天的节目赚了大钱。
代表作品:《蔡澜叹名菜》《蔡澜叹世界》《今夜不设防》等。
蔡澜,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,祖籍广东潮州,电影监制、美食家、专栏作家、电影节目主持人。
蔡澜的父亲蔡文玄早年从潮州潮安县照门蔡村移居至南洋,是一位诗人,后来在邵氏片场的一个分行做干事。蔡澜少年时代受父亲影响阅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。
早年在新加坡《南洋商报》写影评,十六七岁时离开新加坡到外国,后到日本留日学习电影制作,得邵逸夫赏识,做了邵氏驻日的分区经理,负责购买日本卖座片送往东南亚发行,并主管香港外景工作和监制一些影片。
张彻赴日拍摄《金燕子》,即由蔡澜接待。1963年,蔡澜返回香港,任邵氏公司的制片经理,往返于台湾和东亚各地。邵氏期间,他不仅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制作,还曾编剧了《香港奇案》和《油鬼子》等片。
1982年,他转入嘉禾电影公司,出任副总裁一职,监制电影多部。蔡澜先后在东京、纽约、巴黎、台北、巴塞罗拿和曼谷等地居住过,常年游荡国外的他,通晓多国语言。
当年黄霑、倪匡、蔡澜三大才子喜欢喝酒聊天,某天突发奇想,为什么不直接做成电视节目,又能赚钱又有酒喝?于是便找电视台洽谈,最终亚视拍板,1989年做出了电视节目《今夜不设防》。
他们凭自己在影视圈的影响力请来了张国荣、林青霞、王祖贤一众大明星大谈秘闻,这一电视节目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。1992年蔡澜开始进军商界,创办监制食品品牌。
现状:酒色财气什么都懂。
四大才子之中,蔡澜是仅有的依然活跃在台前的一位,到现在出版的作品已经超过百本,他的书法、篆刻、绘画都很了得。而蔡澜喜爱美食、也写美食,使其成为香港美食界最具影响的文化人。
金庸赞他:“蔡澜见识广博,琴棋书画、酒色财气、文学电影,什么都懂。于电影、诗词、书法、金石、饮食之道,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。”倪匡也赞他,“虽魏晋风流,犹有不及。”
香港,一座经济发达,拥有多元文化的城市。大多数人一说起香港,恐怕首先就会想到香港的电影和音乐。确实,我们从小到大看了无数的香港电影,听了许多的香港歌曲,也认识了不少的香港明星。不过今天我们不聊那些娱乐明星,我们聊一聊有着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称的四位香港文化名人。
“香港四大才子”,乃是金庸,倪匡,黄霑,蔡澜四人。四人都才华横溢,各有所长--金庸写武侠,倪匡写科幻,黄霑写歌曲,蔡澜写美食。四人均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有建树,因而被誉为“四大才子”。
先说做为“四大才子”之首的金庸。提起金庸,那在华人圈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。金庸原名查良镛,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查家。查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,世家望族。尤其在清朝康熙年间,曾创造了“一门十进士,叔侄五翰林”的科举神话。金庸便出生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良好的家族。
金庸于1948年移居香港,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,第一部作品是《书剑恩仇录》。一直到1972年《鹿鼎记》完毕后,宣布封笔。一生共写武侠小说十五部。金庸曾在自己的十四部作品中各取第一个字作了一副对联曰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,横批《越女剑》。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,与古龙、梁羽生、温瑞安合称为“新武侠四大宗师”。其中以金庸的影响力最为巨大,被誉为是新武侠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“绝代宗师”和“泰山北斗”级人物。他的武侠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IP养活了港台与内地的几代影视明星。他的作品拍成的影视剧相信每个华人都曾看过。而他的影响力更是借由影视剧而冲出香港,遍及世界。
就在上个月的30号,金庸先生与世长辞,享年94岁。值得一提的是,金庸的梦中情人,他为之痴迷一生的香港老牌女影星夏梦也是在两年前的10月30日逝世的。看来,二人的缘份也算是相伴终生了。
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,让我们微笑的送别金老先生:江湖不远,后会有期!
倪匡,原名倪聪,1935年出生于上海,1957年移居香港,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。倪匡天资聪颖,纯属自学成才,成为专业作家。倪匡写作题材十分广阔--科幻、侦探、神怪、武侠,他皆能写。倪匡的小说构思奇特,情节诡异,气氛逼人。同时他也是一个高产,多样化的作家。而其写作速度更是惊人,他可以每小时写八千字,这足见他才思之敏捷,写作天份之高。而论及华语科幻小说,倪匡当属第一。金庸也曾赞誉倪匡“无穷的宇宙,无尽的时空,无限的可能,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,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”。倪匡最有名的著作是其科幻代表作“卫斯理系列”。其中第四篇《蓝血人》更是在2000年入选“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”。“卫斯理系列”小说多次被改编拍成影视剧,在华人圈里影响甚大。另外,倪匡与黄霑和蔡澜还并称为“香江三大名嘴”。
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倪匡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创作,十来年间所写剧本不下百部。他与武侠片大导演张彻合作颇多。张彻的传世之作,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电影《独臂刀》就是倪匡做为编剧的。倪匡也曾替金庸代笔《天龙八部》,书中的阿紫眼睛被弄瞎就是倪匡写的。倪匡曾自撰对联曰“屡替张彻编剧本,曾代金庸写小说”,说的就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两件事。在201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,倪匡更是荣获终身成就奖,以表彰他在香港武侠电影方面所作的贡献。有趣的是,倪匡的妹妹也是赫赫有名的作家--亦舒。还有他的儿媳,是香港著名女影星,一代玉女掌门人周慧敏。
倪匡与金庸和另一位武侠小说宗师古龙皆是好友,其与古龙更是莫逆之交。二人皆是超凡洒脱之人,也都是好酒之人。在1985年古龙因病去世后,倪匡更是自费为一生都嗜酒如命的古龙买来48瓶XO做为陪葬,足见二人情谊之深。
黄霑,原名黄湛森,1941年出于广州,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。是知名的词曲家,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,亦曾当过导演和客串过演员。在黄霑众多的身份中,最令人熟知的就是他词曲作家的身份了。在作词方面,放眼整个香港乐坛,黄霑堪称第一人。就算是被内地人奉为“词圣”的林夕也只能居于黄霑之后。而在作曲方面,黄霑更是堪称大师级别。笔者敢肯定:凡是中国人,绝对都听过出自黄霑之手的歌曲。其中名气甚大的比如《上海滩》《我的中国心》《沧海一声笑》《男儿当自强》《倩女幽魂》等歌曲。试问,有哪个中国人没有听过这些歌?
黄霑一生写歌两千余首,词曲皆能,经典无数。也曾拿遍香港乐坛的各种奖项,有着“词坛教父”“乐坛鬼才”之称。其与台湾的庄奴,内地的乔羽合称为华语歌坛上的“词坛三杰”。在1990年,黄霑获颁香港乐坛的最高荣誉大奖--金针奖。可以说在整个华语音乐世界,黄霑都颇具名望。
黄霑其人学识渊博,为人耿直,嬉笑怒骂,敢爱敢恨。有人称他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,沧海留笑荡漾天地”。而黄霑也因其豪爽的性格和火爆的脾气骂遍圈中老友,甚至与金庸决裂,老死不相往来。黄霑此人,自小便有侠义心肠--在他小时候,曾与李小龙同在喇沙书院读书。有一次李小龙欺负了黄霑的表弟,黄霑得知后,为表弟强出头,约架李小龙。当然,最后以黄霑负伤累累而告终。但二人不打不相识,后来也成为好友。而与李小龙年少时的约架也成为黄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段威风史。
2004年,黄霑因肺癌病逝,享年63岁,成为“四大才子”中第一个离世的人。
蔡澜,于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,祖籍广东潮州。他是一位美食家,专栏作家,电影监制和电影节目主持人,曾监制了成龙的许多电影,如《快餐车》《龙兄虎弟》《城市猎人》等影片。除此之外,蔡澜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。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便是美食家,有着“食神”的美誉。前两年红遍全国的美食类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也力邀蔡澜作为其节目总顾问。
蔡澜其人,见识广博,琴棋书画,文学电影,无所不懂。金庸也曾说“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,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”。而蔡澜自己称自己“是一个好吃又好色的老头”。至于蔡澜其人,笔者亦不甚熟悉,无甚可讲,所以就到此为止吧。
如今,伴随着金庸的仙逝,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仅剩下倪匡和蔡澜在世。当年“四大才子”齐会香江,热闹非凡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,我们再也看不到了。“香港四大才子”是香港一个时代的象征,是香港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。相信在日后,我们谈及香港文化的时候,我们的脑海会第一时间想起:写武侠的金庸,写科幻的倪匡,写流行歌曲的黄霑和写美食的蔡澜。他们的精彩人生,美誉传说,永留香江,永在人间。